子女教育基金,顧名思義是家長為應對未來子女教育支出,而設立的一筆專項資金。面對逐年上漲的學費及生活費,這筆基金的作用是提前做好財務準備,確保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不會因經濟壓力而阻礙他們的升學和前途。
為子女建立教育基金時,家長所用的財務工具不只限於單一的儲蓄計劃,可結合定期存款、股票和債券投資增長、外匯投資,以及儲蓄保障等等多元化功能。透過長期積累資產,逐步建立支付學費、生活費及其他教育相關開支所需的資金。
父母供養子女讀書的年期可長達逾20年,及早規劃和部署,可有助分散投資風險,並善用時間優勢爭取複利增長,減輕未來的潛在財務負擔。成功建立一筆能產生被動收入的教育基金後,當孩子進入中學、大學甚至海外留學階段時,家長就不必再為龐大的教育費用煩惱,專注引導孩子尋找最合適的教育機會。
為甚麼要提早儲備子女教育基金?
面對學費通脹,父母要為子女支付的教育支出不可同日而語。由2025/26學年開始,香港政府將連續三年調高本地大學學費,由現時約HK$42,100 增至HK$49,500,年均升幅約5.5%。除了大學學費外,教科書費用、補習班和課外活動的支出也在逐年攀升。根據消費者委員會調查, 2024/25學年小學及中學生的教科書費用分別增加3.6%及4.3%,遠超同期通脹率2%。由此可見,若家長不及早籌劃,未來教育支出很可能越來越貴,使教育支出超出預期。
此外,不少香港中產家庭計數安排子女負笈海外,開支可比在本地升學貴幾倍。教育機制的數據指,英國大學國際學生學費每年介乎HK$100,000至HK$420,000,住宿及生活費用一年HK$110,000到HK$400,000;澳洲大學學費則為每年HK$210,000至HK$340,000;住宿及生活費每年HK$110,000至HK$160,000。以此推算, 在海外完成整個大學課程,學費與生活費高達數百萬港元。
因此,從理財角度,儘早為子女教育基金進行規劃,能夠 充分利用時間累積資金,降低未來籌措巨額資金的壓力,為子女建立穩固的教育財務保障。
如何計算子女教育經費?
教育經費可根據子女升學路徑,包括所選的學校、地區、科目,以及所選的興趣班等周邊支出而變動。家長很難在子女年幼時,就計算出一個精確的教育經費預算。不過,你仍可因應子女在不同階段、逐步估算各項目開支,以幫助你找出儲蓄教育基金的方向。
第一步:制定子女升學計劃
首先,列出你在現階段預期子女會就讀的學歷階段,包括:
- 幼稚園:學券還是私立幼稚園
- 中小學:本地官津學校、直資、私立還是國際學校?
- 大學:本地大學或海外升學?
- 其他:興趣班、進修課程等
你可按子女入學年份與就讀年數作估算,以準確預測未來的教育支出。
第二步:估算子女不同預段的學費
從幼稚園到大學,教育費用幾乎是 逐年遞增,在中學及大學階段,學費與生活費更加昂貴。要建立全面的教育基金,我們需要逐步拆解每個階段的支出,仔細估算每筆開支。以下根據香港主流學校的學費,在未計算通脹因素的情況下,作一個簡單的估算:
教育階段 | 年數 | 每年學費(現時) | 總學費 |
幼稚園(本地私立) | 3 | HK$80,000 | HK$240,000 |
小學(直資) | 6 | HK$30,000 | HK$180,000 |
中學(直資) | 6 | HK$30,000 | HK$180,000 |
大學(本地) | 4 | HK$49,500 | HK$198,000 |
總計 | HK$798,000 |
從幼稚園到大學,不同教育階段的學費支出有顯著差異。根據現時學費水平計算,整體學費總額約為HK$80萬。這筆費用看似龐大,但若能早作規劃、逐步儲備,便能有效分散負擔,避免屆時陷入財務困境。此外,家長還需考慮,如子女選擇國際學校或海外大學等升學路徑,學費支出可能會更高。
第三步:靈活調整,配合子女未來的教育方向
雖然學費可以根據現時數據進行預估,但生活費用和課外活動開支卻難以準確計算,亦一定程度與其他家庭支出重疊。因此,在制定教育基金計劃時,建議將生活費設為靈活預算,以便根據子女成長階段的具體需求進行調整,例如:
- 若選擇寄宿或海外升學,生活費支出將大幅增加,需額外儲備。
- 若子女有潛力發展某項運動或藝術,相關訓練及比賽費用亦需預留。
- 若子女計劃修讀專業學位課程,進修班及升學顧問費用亦可提前準備。
在建立子女教育基金時,學費和生活費不必一開始就追求精確計算,反而應留有彈性空間,以適應未來可能出現的教育開支變化。這樣家長既能合理規劃,又不會因子女發展方向改變而措手不及。
如何選擇合適的儲蓄工具,應對教育通脹?
教育費用逐年遞增,家長應根據儲蓄或投資年期、風險承受能力及目標收益率等,靈活調整教育基費投資組合配置,並採用多元化策略分散風險資金。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教育經費儲蓄工具:
工具類型 | 預期年回報率(按市面流行產品作估算) | 風險 | 流動性 | 儲蓄/投資年期 | 優缺點 |
銀行儲蓄戶口/定存 | 1–3% | 極低 | 高(儲蓄戶口)/ 低(定存) | 短期(1–3年) | 優點: 保本、流動性高 缺點: 回報偏低,難抵通脹 |
股票/ETF | 6–10% | 高 | 高 | 長期(5年以上) | 優點: 長期潛在回報高 缺點: 短期波動大,需承受虧損風險 |
債券/債券基金 | 3–5% | 中等 | 中等 | 中期(3–5年) | 優點: 固定收益、風險較低 缺點: 收益有限 |
混合基金 | 4–7% | 中等 | 中等 | 中期(3–5年) | 優點: 分散投資、平衡風險 缺點: 收益波動 |
儲蓄保險 | 2–4%保證回報及紅利 | 低 | 極低(長期) | 長期(10年以上) | 優點: 保本、強迫儲蓄 缺點: 資金鎖定期長,提前提取需承受損失 |
用儲蓄保險為子女建立教育基金?
香港不少保險公司打著「子女教育基金」的旗號,推出儲蓄保險產品,聲稱能幫助家長在固定年期內累積一筆教育資金,同時提供壽險保障。這類產品實際效果如何?
首先,教育儲蓄保險的優點是能強迫家長儲蓄。家長需按期繳費,確保資金逐步累積,並在子女升讀大學階段獲得一筆保證現金或紅利。然而,這類產品的回報率普遍較低,通常只有2%至4%保證回報,加上紅利分配,總年化回報可能有約5%至6%。
對比之下,簡單地持續買入標普500指數ETF,就能得到8%至10% 的年化增長率,教育儲蓄保險的增值潛力相對有限。當然,不少投資者缺乏紀律去持之以恆,未必能充分發揮長線投資指數ETF的好處。
此外,儲蓄保險資金流動性較差,一旦提早退保,現金價值往往大幅縮水,不但收益無法達標,還可能損失本金。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較高、追求資金靈活性 的家庭而言,儲蓄保險或未必是最有效的教育基金儲蓄工具。想爭取較高回報、靈活應對子女教育開支變化,家長可考慮將部分資金投資其他互惠基金、ETF 或其他增值潛力更高的理財工具。
💡一站式理財App 管理儲蓄與投資
Planto是由香港團隊研發的個人理財App,可連結銀行與理財戶口,幫你管理每月收支、訂立儲蓄目標,所有電子錢包、投資戶口、強積金、物業等資產狀況一目了然,仲識自動提你準時找信用卡卡數,避免罰款。
Planto用戶除了可享極簡理財之便利外,更可接收獨家理財產品優惠通知、理財教學內容。立即下載Planto,體驗智能理財!

了解Planto的實用功能
計算資產淨值〡追蹤投資表現〡自動記錄收支〡手動記賬〡連結八達通App〡管理多個強積金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