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利率見頂、美元轉弱,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2025年成為國際資金重配的時機,其中歐洲債市正逐漸從資產配置的配角變成市場焦點之一。一般香港投資者對歐債市場可能仍然陌生,本文將從零開始講解歐洲債券的種類、關鍵市場指標、資金流向背後的邏輯,並與美國債券作出全面比較,助你了解全球資金流向,部署資產配置。
歐洲債券是甚麼?
所謂「歐洲債券」,簡單來說,即由歐洲地區的政府、企業或跨國機構發行的債券。與購買美債或其他債券一樣,買歐洲債券形同「借錢給發行方」,對方承諾按期還本付息,而你作為投資者就能定期收息、到期收回本金。根據發行機構的不同,歐洲債券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
主權債券(政府發行)
由德國、法國、荷蘭等歐元區國家政府發行。這些國家政府擁有良好信用和課稅能力,因此其國債普遍被視為低風險及優質的債券資產。不過,即使使用共同貨幣「歐元」,歐元區每個國家的財政狀況也不一樣,信貸評級亦會有分別,例如南歐部分國家如意大利等國的國債利率較高,反映其高風險特性。
公司債券(企業發行)
公司債券由私營企業發行,目的通常是集資作營運或擴展之用。因為沒有政府撐腰,公司債的信用風險相對較高,但相應利率也會較吸引。若企業規模大、財務穩健,例如歐洲大型銀行或能源企業,其公司債的回報與風險介乎政府債與高風險債券之間。投資前最好了解企業的信用評級,衡量能否承擔潛在違約風險。
跨國機構債券
由像歐洲投資銀行(EIB)或歐盟執行委員會這類區域或國際機構發行,為成員國或跨國項目提供融資。這類債券通常擁有高信用評級,屬介乎主權債與公司債之間的選擇。
綠色債券與可持續債券
綠色債券(Green Bonds)是專為環境和氣候相關項目融資的債券,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升或低碳基礎設施。歐洲在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居領導地位,2024年佔全球發行量超過40%。2023年歐盟通過《歐洲綠色債券標準》(EU Green Bond Standard),加強規範資金用途及防止「漂綠」,增強市場透明度。這類債券結合固定收益與環境、社會效益,深受追求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的機構青睞。
除了發行機構,歐洲債券另一個重要概念是「信用評級」,即機構如何評估一個債券的違約風險,這會直接影響利息水平。債券評級大致可分為:
投資級債券
信用評級達到 BBB-(S&P)或 Baa3(Moody’s)以上,屬於風險較低的債券,通常由歐洲政府或財務穩健的大型企業發行。由於違約機率低,利息亦相對較低。
高收益債券
信用評級低於 BBB-,風險較高,發行者需支付更高利息以吸引投資者,因此利率明顯高於投資級債券。在歐洲市場,近年高收益債市場雖然有所增長,JPMorgan資料顯示,歐洲高收益企業債券在2025年6月發行總額達230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但對願意承擔風險、追求更高回報的投資者來說,高收益債券仍是可考慮的資產。不過記住,高回報代表高波動,風險管理與分散投資非常關鍵。
歐洲債券市場有哪些關鍵指標?
想了解歐洲債市的升跌,除了看價格和利率,還需要掌握幾個最具代表性的關鍵指標。以下數據幾乎主導了歐債價格的長期走向,對新手投資者而言是入場前必學的基本功。
歐洲央行(ECB)政策利率
歐洲央行的政策利率有3種,包括主要再融資利率、存款機制利率及邊際放款利率,決定了整個歐元區的借貸成本,也等同於歐債市場的「定價中心」。利率升,債券價格通常跌;利率跌,債券價格則易升。簡單說而言每當利率見頂,就是債市回暖的重要訊號。近年歐元區利率走勢經歷過大起大落,走趨大致如下:
- 2015–2021年:政策利率接近零甚至進入負利率,是歷史低點。
- 2022–2023年:因應通脹飆升,歐洲央行在短短14個月內加息10次,將存款利率推高至4%。
- 2024年起:通脹見頂回落,歐洲央行正式開始減息周期,一年內連減八次,將利率降回約2%。
政策利率-1024x525.jpg.webp)
德國10年期國債利率
德國10年期國債常常被視為歐元區的市場基準,因為德國信用極佳、流動性高,這支公債被視為歐洲債市的主要定價基準。德國10年期國債利率可作為其他歐洲國債的利率的參考,投資者也可從中判斷市場對歐洲經濟前景、利率政策預期,並從息差看出市場風險偏好變化。舉例說,當意大利國債與德國國債的利率差距被拉闊時,代表市場對意大利或整個南歐債券信的擔憂加劇。
歐元區通脹率
通脹既影響民生支出,也深深影響債市。因為一旦物價上漲過快,債券的固定利息就變得相對不值錢,市場自然會拋售債券,導致價格下跌、債息上升。歐元區近年通脹走勢可說是「過山車」,例如2022年10月通脹率一度飆升至10.6%高位,2023年末時通脹逐漸回落至約3%,市場也預期利率見頂,其後歐洲央行多次強調通脹已穩定在2%左右,債市逐步回穩。
歐元兌美元匯率
歐元強還是美元強?這不只是匯率問題,更直接影響投資者的資金流向,因為買債券除了賺利息,投資者也會關注未來收息貨幣是否升值,而匯率變化又會反過去影響債價、通脹以至利率變化。假設美元升值趨勢見頂,並可能進入長期弱勢階段,或是步入明確減息周期,而歐元相對強勢,這將提升包括歐債在內的歐元資產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外國投資者買歐債的同時也會推升歐元,變成一個正向循環。
2025國際資金為何轉向歐債?
2025年歐洲債券市場明顯受到國際投資者青睞,資金逐步流入歐元區,無論是主權債還是投資級公司債,需求都比以往更強。為何歐債變得吸引?以下原因幾乎是所有資產經理及機構投資者的共同考量。
美國利率見頂,歐洲債券趁高收息
美國自2022年開始大幅升息,聯邦基金利率在2023年達到高峰,市場普遍預期接下來將步入減息週期。換句話說,美元資產的息口優勢開始收窄。反觀在歐洲,雖投資者普遍相信歐洲央行減息節奏已停止,德銀等機構已撤銷對歐洲央行的減息預測,法巴甚至相信歐洲明年將重啟加息,市場資金也因此加速配置歐元區主權債券,以作為資金的重新平衡配置。
美元轉弱,資金流向非美元資產
美元強勢維持多年後,終於在2022年至2023年後見頂回落。根據RBC資產管理公司預測,美元未來幾年或面對結構性壓力,主因包括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明顯高估、美國資本流入放緩,以及政府財政狀況惡化,信用評級受壓。當市場預期美元走弱,資金就會開始尋找非美元資產作對沖或重新配置,其中歐元資產(包括債券)就成為理想選擇。
特朗普回歸與關稅戰爆發
2025年全球債市出現新一輪資金轉向,背後一個重大轉捩點是特朗普再度成為美國總統,並迅速重啟對中國、歐洲和墨西哥等地的新關稅政策。市場憂慮美國再走向貿易保護主義,令全球經貿格局陷入不確定。
不少投資者開始調整資產配置,尋找政治風險較低的市場,而歐洲債券正好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 政治相對穩定:雖然歐洲也面對內部挑戰,但整體政策連貫性高,且未有重大貿易衝突。
- 避險屬性強:尤其是德、法等核心國家的主權債券,被視為歐元區「安全資產」。
- 央行靈活應對:面對外部風險增加,投資者預期歐洲央行有機會加快降息節奏以撐經濟,進一步推高債券價格。
這種地緣避險效應,正是國際資金近月流向歐債市場的核心原因。另一方面,美國自身的不確定性也在累積,包括國會多次陷入舉債上限僵局,以及政策急劇轉向對企業與債信的影響,結果是不少投資者選擇減配美債,增持歐債,以降低整體波動性與政策風險。
歐洲債市 vs 美國債市:哪邊更值得配置?
歐債定係美債好?這問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出發,了解這兩大債市的異同,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
債市規模與流動性
美國債券市場是全球最大,總規模高達53.6萬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約40%。美國市場的政府債、公司債甚至高收益債,都擁有極高流動性與深度。相比之下,歐洲債市規模約25萬億美元,其中歐元區19國政府債務合共約7.5 萬億美元,德國佔約1.2萬億美元。雖然規模較細,但歐債市場的多元性與穩健形象正逐漸吸引全球資金。值得留意的是,歐盟也有透過共同發債(如復甦基金)來統一資本市場,建立「歐元區國債」市場。
收益率與回報潛力
在過去幾年,美國債券利率明顯高於歐債。在2025年7月,德國10年期國債利率是2.7%,美國則為約4.2%,美債仍有一定優勢。不過,隨著美聯儲減息預期升溫,歐洲央行反而鷹派呼聲漸高,美歐息差收窄。此外,反映歐洲企業債券表現的彭博歐元綜合企業指數(Bloomberg Euro‑Aggregate Corporate Index)的資產組合收益率截至2025年中為3.07%,屬近年較少見的高位。
信用風險
美國國庫券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信用評級雖曾因財政爭議被調低,但整體風險仍極低。歐元區情況則較複雜。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的國債評級同樣為最高級別,但其他成員國如意大利、西班牙的債務負擔較重、評級較低,導致市場對各國債券定價有所差異。企業債方面,美國高收益債市場較成熟、產業多元,規模與交投活躍程度高於歐洲,整體而言投資級別美債的信用風險仍然較低。
匯率風險與對沖成本
如果你身處香港、使用港元或美元買入歐元計價債券時,就得考慮歐元匯率變動對整體回報的影響。例如你買入歐債年收益率3%,但同期歐元貶值3%,實際回報將被完全抵消。相反,歐元升值則可額外提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