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券未必是香港投資者最常接觸的資產類別,但對建立多元收入來源及分散風險卻十分有用。本文比較債券ETF、債券基金和直接買債三種常見的歐債投資方式,講解如何透過證券商或銀行在香港認購債券,以及相關收費和流程,同時分享歐洲債券在資產配置中的實際應用操作方法。
買歐洲債券方法:基金、ETF與直接購買
想投資歐洲債券,你第一個問題可能是:我應該如何入場?直接買債、買基金還是透過ETF比較好?
債券基金:由專業團隊管理,門檻較低
債券基金是簡便方式參與歐洲債市投資的常見選擇。基金持有的一籃子債券由基金經理管理,投資者即使以較小金額亦可間接持有多種歐洲主權債及企業債,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不少歐洲債券基金亦設有港元對沖單位,有助降低匯率波動對回報的影響。基金按每日淨資產值(NAV)交易,流動性相對穩定,亦便於進出市場。不過,投資者需留意基金通常會收取管理費及經理酬金,長遠或會對淨回報造成一定壓力。
此外,開放式債券基金沒有固定到期日,當基金內的債券到期後,相關本金會自動再投資於其他標的,投資者難以像持有個別債券般在固定期限取回本金。適合希望長期穩定收息,又不打算親自選擇及交易債券的投資者。
債券ETF:低門檻、高流動性的入門選擇
債券ETF(交易所買賣基金)與一般基金一樣持有一籃子債券,但在交易所上市,可即時買賣,操作方式與股票類似。部分債券ETF追蹤的是歐洲主權債或歐洲高收益企業債的指數,投資者只需數百至數千港元便可入場,投資門檻相對較低。
ETF具備高流動性、透明度高、費用相對低廉等優點,亦能分散風險。以知名的iShares或Vanguard旗下產品為例,每手或每股價格不高,但所涵蓋的債券資產數量眾多,有助構建多元化的固定收益組合。
不過,ETF的價格會隨市場利率波動而出現升跌,並不像直接買債般可得到「持有到期」的本金保障。若投資者在市場利率上升、價格回調期間賣出ETF,可能面對資本損失。此外,即使ETF費用通常低過主動型互惠基金,投資者仍需留意長期持有的總成本。
以下是部分投資範圍涵蓋歐洲的債券ETF例子:
債券ETF例子 | 投資範圍簡介 | 開支比率 |
iShares Euro Corporate Bond Large Cap UCITS ETF (IBCX) | 以歐元計價的大型投資級歐洲企業債,涵蓋金融、能源、工業等藍籌企業債券,收益率高於國債但風險亦不算高 | 0.09% |
Xtrackers II Euro Corporate Bond UCITS ETF (XBLC) | 廣泛覆蓋歐元區投資級企業債,流動性高 | 0.09% |
iShares Euro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ETF (IHYG) | 歐元區高收益企業債,持有債券票息較高,但需留意信用風險及利率變動 | 0.50% |
iShare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 (IGOV) | 美國以外發行的已開發市場政府債券,其中包括歐洲、日本、澳洲等主權債 | 0.35% |
直接購買債券:適合有經驗、資金充裕的投資者
直接購入歐洲債券,即是從市場上挑選並買入個別主權債或企業債,然後持有至到期,期間按票面利率定期收息,期滿取回本金。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結構清晰,若債券持有至到期,發行人亦無違約,投資者便可收取全數本金及利息,回報相對可預測。
不過,這類債券的入場門檻較高,每張債券的面值動輒數萬美元,亦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自行挑選標的及承擔個別發行人的信用風險。此外,個別歐洲債券在二手市場的流動性相對較低,未必能像股票般隨時買賣。若在價格不利時出售,可能要承受一定的折讓。投資者亦需處理利息再投資及債券管理等技術細節,整體操作較為複雜。
證券行 vs 銀行:投資歐洲債券的流程與收費比較
香港投資者如欲購買歐洲債券,主要可透過兩大渠道進行:一是網上證券行,二是傳統銀行理財服務。兩者在入場門檻、操作流程及費用方面均有差異。
盈透證券(IBKR) | 輝立證券 | 滙豐銀行 | |
交易方式 | 網上平台操作 | 網上或致電下單 | 網上銀行、致電客戶經理或親臨分行 |
交易手續費 | 交易額0.1%起 | 交易額0.15%起 | 經CMU交易每筆HK$500;經Euroclear或其他結算所交易每筆HK$1,000 |
其他特點 | 費用極低、資產類型最廣 | 支援港交所掛牌債券,收費穩定 | 債券選項種類多 |
使用網上銀行或證券行買歐洲債一般流程十分簡單,只需開立證券行賬戶並存入資金,即可搜尋債券代號、下單及完成交易。債券會自動存入戶口內,平台亦會代為託管。到期收息或中途沽出,都可全程在網上操作完成。
用網上證券行投資債券,優點是入場門檻相對低、費用清晰,適合希望自主管理投資的人;而銀行雖然有較多客戶服務支援,但所涉及的手續費、託管費或其他雜費,以至投資門檻都相對較高。無論選擇哪一類平台,下單前宜先了解清楚收費結構。
歐元兌港元匯率波動如何影響你投資歐洲債券?
買入以歐元計價的歐洲債券,其實等同同時買入歐元資產。雖然我們平日以港元計算回報,但實際上債券的利息和本金都是以歐元派發。換句話說,你的投資表現不只取決於債券本身的息率,還要看歐元兌港元的匯率走勢。
舉個例子,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歐元兌港元匯率大概由HK$7.98升至HK$8.94,半年內波幅超過12%。假設你選中的債券票息為4%,而歐元在這段期間貶值,最終以港元計算的回報可能會被吞蝕得一乾二淨;反之,若歐元升值,則有額外的匯差收益。
所以,對香港投資者而言,歐元的匯率風險不可忽視,特別是當歐洲和美國的息口走勢不一致、地緣政治局勢不明朗時,歐元短期內的波動可以非常大。若不想這些波幅影響債券投資的穩定性,就要考慮合適的避險方法。

常見的匯率避險方法
- 港元對沖債券基金或ETF:部分歐洲股票或債券基金設有港元對沖(HKD Hedged),即是基金經理會透過金融工具(例如遠期外匯合約)對沖匯率波動,令基金淨值維持在港元計價的穩定水平。這類基金的好處是操作簡單、毋須自己處理對沖安排,但留意對沖基金的管理費通常略高。
- 多貨幣資產配置:若你有外幣收入、資產或貸款,可透過多貨幣組合來平衡風險,例如同時持有歐元資產與歐元貸款,對沖資產與負債利率,或是將部分資產分散配置到港元、美元、歐元及日圓等主要貨幣產品,平衡匯率波動風險。
歐洲債券在資產配置中的定位與作用
歐洲債券在資產配置中扮演着穩定收益與分散風險的角色。對不少以港股或本地房產為主的香港投資者而言,加入歐洲債券等海外固定收益工具,有助減低組合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升抗波動能力。
債券一直被視為防禦性資產,在經濟放緩或股市調整時,高評級政府債價格通常較為穩定甚至升值,可起到「避風港」的作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債更被列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而歐洲企業債則能提供較高票息,有助提升整體收益水平。對港元投資者而言,若選擇不對沖匯率,還可能在部分利率變化周期受惠於歐元升值。
年齡與債券配置比例
資產配置比例應按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與人生階段調整,以下是不同年齡層的債券配置參考建議:
年輕投資者(20–35歲):以增長為主
年輕人資金時間較長,可承受較大波動,傾向高風險、高增長組合。可將20至30%資產配置在債券中,當中部分可選歐洲高收益債或新興市場歐元債提升回報,亦可透過債券ETF作分散配置。歐元不對沖亦可接受,長線有機會受惠貨幣升值。
中年投資者(35–50歲):追求平衡
進入資產積累高峰期,建議股票與債券配置比重逐步拉近,例如債券佔30–50%。歐洲債券可透過全球債券基金或歐洲債券ETF納入組合,擴大地域分散。部分資產亦可用來購入優質歐洲公司債,用作鎖定穩定票息收入。為降低匯率波動風險,可考慮使用港元對沖級別產品。
接近或已退休人士(50歲以上)
退休後以穩定現金流為目標,債券比重建議提升至60%以上。歐洲國債(如德國、法國)及高評級公司債可成為主要配置對象。建議選用港元對沖級別債券基金,配合香港銀色債券、通脹掛鈎債等,建立具抗通脹能力的收息組合。
配置歐洲債券要留意哪些風險?
儘管歐洲債券能提供穩定回報與分散效益,投資者仍需留意以下風險:
- 利率風險:歐洲央行政策轉變會影響債券價格。
- 匯率風險:持有非港元資產若未對沖,可能因歐元波動影響回報。
- 信用風險:企業債券或面臨違約風險,建議選擇投資級債券。
- 流動性風險:個別債券在市場上的買賣流動性有限,投資基金或ETF可改善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