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第二季以來,新台幣匯率顯著升值,2025年5月2日,新台幣對兌美元單日暴升約1元,創下史上最大單日升幅記錄;5月5日一度升至1美元兌約29元新台幣關口。新台幣為甚麼會急升?這背後多項宏觀經濟與市場因素推動,包括外資資金流入、美元轉弱與亞洲幣走強,台灣出口廠商的資金動向及央行的匯率政策態度等。
美元兌新台幣匯率走勢
2024年第四季,美元對新台幣匯率約徘徊在1美元兌32新台幣左右,在2025年首季,1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跌至約33.27。到了5月初,新台幣急升,匯率快速突破30元大關。踏入5月第二周,新台幣漲勢放緩,在29–30元區間震盪。

新台幣升值主要推動因素
新台幣為何升值?以下從市場資金流向、國際匯市走勢、台灣內部資金動態與政策面等角度,分析促成今輪升值潮的主因:
1) 外資回流與台股強勢表現
新台幣近期的強勢表現,其中一個關鍵推動力就是外資瘋狂湧入台股。自從美國聯儲局釋出減息的訊號,市場開始預期美元走弱,熱錢潮流轉向亞太區,台灣自然成為吸金熱點。因為台灣擁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加上全球對科技股需求不斷上升,吸引國際資金大舉湧入。單是2025年5月2日一天,外資在台股現貨市場的淨買入金額就達到600億元新台幣。這些資金集中投入台積電、聯發科等股票,推升台股大市。外資入市過程中,須大量將美元換成新台幣才能買股,於是進一步推升新台幣匯率,形成股匯齊升的正向循環。
2) 美元走弱後亞洲貨幣升值
美國聯儲局釋出貨幣政策轉向寬鬆的訊號,加上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令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動搖,推動美元指數回落。在這一背景下,亞太區貨幣紛紛升值,由2025年初直到5月,韓圜對美元升值約4.45%,歐元升值8.81%,日圓升值 7.6%,新台幣也累計升值超過5.5%。區域貨幣集體轉強,進一步加強市場對新台幣後續升值的預期。
3) 壽險資金與出口商流向
台灣本地資金流向同樣加劇了新台幣的升值。近期美國國債價格下跌,令其美元資產市值下滑,台灣壽險公司因美元計價的資產縮水,開始重新調整資產配置,其中一個主要方向是拋售美元,轉而將資金投入本地房地產與股市,這一輪的資金回流提升新台幣需求,進一步推高匯率。另一邊廂,台灣出口廠商擔心手中美元收入貶值,於是加快將手中美元迅速兌換為新台幣,甚至可說是恐慌性拋售美元,新台幣匯率因此升得更快。
4) 央行態度轉變
過去台灣央行採取「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傾向在新台幣可能大幅升值時干預,但2025年初,這一慣例卻出現變化。由於台灣正與美國進行貿易及關稅談判,而美國財政部多次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為避免進一步被指操縱匯率,台灣央行在新台幣5月急升期間選擇按兵不動,只向市場表達口頭上的關注,而不作實質干預。這種克制態度被市場解讀為默許新台幣升值,於是加劇了新台幣升勢。
新台幣升值,對香港人理財有咩影響?
香港與台灣的商業與民間交流密切,新台幣的表現強勢,對香港人的財務狀況和理財抉擇也帶來一定影響。以下從旅遊消費、投資、進出口生意、銀行理財等多分面講解:
1) 旅遊與日常支出成本上升
台灣是香港人眼中「性價比」極高的旅遊熱點,新台幣升值直接推高了香港人赴台旅遊及跨境消費的成本。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相對穩定,而新台幣對美元升值,意味港元對新台幣貶值。年初,港元兌新台幣匯率約為1港元兌4.2新台幣,至5月5日一度跌至3.76的近年低位。這代表相同金額的港元,現時能換到的新台幣變少。香港人赴台旅遊、購物、甚至支付學費或生活費,實際成本增加了約10%。
如果你計劃今年到台灣旅遊,可考慮以下幾個應對策略:
- 分批換匯,分散風險: 如果有赴台旅遊或跨境消費需求,建議將換匯時間分散,而不是一次過全數兌換,以降低匯率波動風險。
- 尋找匯率優惠渠道: 留意本地銀行或換匯平台的優惠活動,選擇匯率較優、手續費較低的兌換方法。
- 善用信用卡消費: 坊間不少信用卡如滙豐EveryMile卡、恒生Travel+ Visa Signature卡在海外消費可享較佳現金回贈,是一個對沖新台幣升值的有效方法,但簽賬時需留意國際交易手續費,避免得不償失。
2) 持新台幣資產的港人可考慮收割部分回報
雖然台股和台灣樓不算是香港人熱門投資資產,但在近年移民潮下,持有台灣資產的香港人比過去增加,新台幣升值,對他們而言無疑是潛在的獲利機會。所有用新台幣計價資產,包括台灣股票或ETF、新台幣定存、保險產品及台灣物業等,在新台幣匯率上升時,折算成港元的價值也會隨之增加。
舉例說,假設一位香港投資者持有 100 萬新台幣存款,匯率從1 港元兌 4 新台幣,上升至1 港元兌 3.8新台幣,這筆存款折算回港元的價值,將從25萬港元 增加至約 26.3萬港元。持有台灣ETF或債券的投資者,情況亦類似。
當然,外幣匯率變動對投資是雙面刃。若新台幣匯價回調,之前的匯兌收益可能縮水,甚至轉為虧損。因此,對於持有較多新台幣資產的投資者來說,適時鎖定部分匯率收益顯得尤為重要。你可考慮分批兌回港元或美元,先將部分收益落袋,降低匯率回調風險;或利用遠期外匯合約,預先鎖定未來匯率,保障現有收益。
3) 保持分散投資地域原則
在新台幣升值趨勢下,香港人或開始考慮調整外幣資產配置,例如減少美元資產、增加新台幣或其他亞洲貨幣,這類調整應以漸進和分散為原則,而非一次過「大舉轉倉」。首先,美元仍是全球儲備貨幣,其匯率周期性波動屬正常現象。從長線投資角度看,美元資產仍具有避險功能。相反,雖然新台幣因台灣科技產業強勢而具備升值潛力,但其國際流通性和市場接受度遠不及美元,對於香港人而言,其實際應用場景有限。
因此,即使你看好台灣市場的前景,較合理的做法仍是逐步增加新台幣資產權重。例如在現有美元、人民幣、港元資產組合中,逐步增持台灣基金、新台幣債券,分享新台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收益;但同時保留美元、港元和人民幣資產作為的核心,以防範全球市場波動風險,同時維持資產流動性。
4) 香港企業與中小進出口商的成本風險
對與台灣有密切貿易往來的香港進出口商而言,新台幣升值帶來直接的成本壓力。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據,2024年香港從台灣的進口總額達到5569.72 億港元,為僅次於中國內地的第二大供應地,港台在電子、資訊科技和製造業等領域有重要貿易。那些進口需要進口或採購台灣產品的中小企業,經營成本必然隨匯率波動而上升。

假設某香港電子零件進口商向台灣供應商採購一批貨品,價格為100 萬新台幣。當匯率為 1 港元兌 3.8新新台幣時,這批貨品的採購成本為26.32萬港元。若新台幣進一步升值至1 港元兌 3.6新台幣,同樣的貨品成本將上升至27.78萬港元,增幅達5.55%。對於進口原料成本佔比高的企業來說,匯率波動直接壓縮毛利空間,若未能及早鎖定匯率,未來匯價若再進一步上升,成本壓力將更為顯著。
除了直接的採購成本上升,新台幣升值還可能間接衝擊區域供應鏈。香港部分製造企業依賴台灣供應商提供電子元件、半導體、塑膠原料等關鍵產品。當新台幣升值,台灣廠商可能調整價格,導致香港企業進貨成本進一步上升。
因此,香港企業應提早採用避險財務工具,或重新協商合同條款,以及爭取分批付款或延遲付款等靈活的支付條款,以控制成本風險。若新台幣持續強勢,部分企業可能考慮轉向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如越南、馬來西亞或中國內地,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持續按市況部署短期與中長期理財策略
面對新台幣升值的不確定性,香港居民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採取靈活而審慎的理財策略。短期而言,分批兌換匯貨幣是降低匯率波動風險的有效方法。同時,投資者應留意台灣央行的政策動向,若央行釋出更多干預信號,即暗示會打壓匯率升值,香港投資者可考慮放緩換匯節奏;反之,若央行放任市場自由波動,那麼新台幣短期或有繼續升值的空間。對於涉匯金額較大的個人或企業,如預期未來數月有確定的新台幣支出,可考慮與銀行簽訂遠期外匯合約,鎖定匯率,確保資金計劃不受匯率劇烈波動影響。
中長線而言,香港投資者應針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若新台幣升值趨勢確立,可適度增加新台幣計價資產,如新台幣定存、台灣ETF或債券,分享匯率上漲帶來的潛在收益。然而,新台幣流通性與國際接受度不如美元,且台灣市場規模相對有限,因此切忌盲目重倉新台幣資產。合理的做法是將新台幣資產控制在整體組合的20%以下,其餘仍以美元、人民幣及港元為核心持產配置,這樣既可分散風險,又能享受匯率波動帶來的增值機會。